未来一周都“约满”!社区医疗机构什么门诊这么火?答案是:体重管理门诊。
“我跑了很多家减重门诊,包括三级医院,多方考察才选中这里。”周五下午,曹小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上海浦东新区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前台,登记、填表,一整套信息录入完毕,准备开启自己的“减重之旅”。
今年是“体重管理年”,上海这家社区医疗机构的减重中心人气不一般,记者探访发现,来来往往多是年轻面孔,这与传统社区门诊以老年患者为主的面貌截然不同。这里的社区医生到底有啥“减肥秘籍”?
暑假迎来高峰,初中生走进社区减重中心
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3月21日正式开业沪深股票配资,中心副主任陈建峰说,“321”也寄托中心一个美好愿望:问诊者的体重逐渐下降,重回健康轨道。门诊开诊半年来,接诊量逐渐攀升,已累计管理224人,这个暑期迎来高峰,仅7月就新增94人,学生群体增长明显。所有问诊者中,20岁至45岁人群超过七成,30岁以下有44人,年龄最小的16岁,还在上初中。
“这个男孩13岁就发病,当时属于中度肥胖,肝功能还有异常。”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何燕萍对这名男孩乐乐印象很深,他的妈妈与何燕萍签约家庭医生,得知签约服务中有“体重管理”这项,妈妈就带着男孩来问诊。当时乐乐的情况更糟了,已属于重度肥胖、脂肪肝。
更让何燕萍揪心的是,男孩出现了一些情绪、社交上的问题,“他明显是不快乐的,问一个问题,总要沉默10秒后,才吐出一句简单的回答。”男孩经评估已上转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干预,并下转回社区持续跟踪评估。
大部分来访者留在了这家社区减重门诊。何燕萍印象中,这个暑假,还有今年高考完的“准大学生”,在这里查出并非简单的“一吃就胖”,而是“甲减”了——经历高三连续熬夜拼搏,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
“现在不少小孩要么吃、要么睡,不怎么动,这很成问题。”何燕萍分析。
常常在“话疗”,主打“生活式减重”
与青少年不同,中青年来减重门诊的目标是:未来少得慢性病,比如脂肪肝、高脂血症。这个社区减重门诊的中青年就诊者中,女多男少。医生分析,这一方面与健康意识有关沪深股票配资,另一方面,女性在围绝经期时,体重容易突然飙升。对医生来说,首要排查健康问题,而后帮助就诊者管理体重。
在医生看来,中青年“主动求医”,也反映了两大社会趋势:一是肥胖问题确实已经年轻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率已超过50%;二是健康观念从“治病”转向“防病”,尤其在慢性病高发的背景下,体重管理被视为预防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这个年龄段体重管理好了,未来心血管发病率也跟着下降了。”门诊上,何燕萍会与患者分享自己看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与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当然,也有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有爷叔一听胖了,将来疾病风险增加,寿命也要缩短了,当着何燕萍的面给老婆发微信:“今晚我们点一份炸鸡吧。”
“他每晚要喝两小时老酒,大概是1斤黄酒,热量非常高。”何燕萍与爷叔聊出他的“肥胖症结”,再好说歹说劝他戒酒。
还有人跑到门诊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要一个月减10斤!”也有人跑来就诉苦,“我已经吃得很少了,中午吃玉米、水煮青菜;晚上虾,越减越肥。”
何燕萍(左)出门诊
“我们肯定不主张‘暴瘦’,很容易反弹,而是希望教会大家重塑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人自认为吃得很少就健康了,其实恰恰相反,这会让身体以为你在经历饥荒,身体的本能会开启代谢减慢模式,结果就出现‘越减越肥’。”何燕萍说,她和同事们在门诊上常常在“话疗”,了解患者的生活状态,让科学的体重管理意识融入日常,主打一个“生活式减重”。
“感觉走路都轻了”,200多人在这“减负”
36岁的朱先生5月9日初来门诊时,BMI达到30.7,属于“肥胖”。到8月5日,他的最新BMI指数调整到28.4,体重从100.7公斤降至如今的93.1公斤,三个月减重14斤,更最重要的是,他的血液指标明显好转,血压、血脂明显下降。
70多岁的周阿姨来复诊,候诊期间她自动成为这个减重门诊的“推介员”。她是3月21日开诊时的首批患者,当时糖化指标已处在糖尿病前期了,经过这半年管理,她的体重减了18斤,最重要的是糖化指标趋于正常了。“我感觉,走路都轻了,负担没这么重了!”她高兴地对医生说。
这半年,200多人在这个减重门诊“减负”。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曹亚军也很感慨,不仅仅因为他自己也是一名“减重达人”,一年瘦了20斤,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更丰富了,“社区不再是老百姓传统认识里的配配药,也可以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新服务!”
原来,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不仅仅是社区多学科“配齐”,联合内分泌、营养咨询、精神心理、心血管、康复医学、中医科等医护团队给就诊者提供“一人一策”,还特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曙光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东方医院、公利医院等专家下沉。
社区减重的“杠杆效应”还在于以小投入撬动大健康,实现预防慢性病与卫生经济学的双重价值。北京大学医学部一项研究显示,每投入1元用于社区体重管理,可减少未来7至12元的慢性病治疗费用。在社区层面早期干预,既能降低个人医疗负担,也能缓解医保基金压力。
正值开学季,这家社区医疗机构结合就诊需求,也在考虑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周末专场沪深股票配资,供学生族周末问诊。社区医疗能否成为应对将来“慢病海啸”的破局点?这个社区里的“减重”实验还在继续。
配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